第十二章回望太平洋

关灯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一、无形的勋章

“向阳红五号”船从正式改名那一天起,到1980年6月日执行完向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的试验任务回到上海止,前后11年时间,其主要的使命就是执行“718工程”任务。11年中的前6年主要是船舶设施的改装、试验和调查仪器的试验、人员的配备和培训,后5年是任务的实施完成阶段。

11年寒暑,换了两任船长、三任政委,以海军、国家海洋局的海洋调查人员为主,同时整合了全军和全国各有关院校、

研究所近百名的科研人员,还有相当一批海军专业干部、战士,组成了中国在这一特殊领域、特殊体制下的团队,5次南下太平洋特定海区,在海上势力悬殊百倍千倍于苏联、美国的遥远大洋,与其展开了艰苦卓绝的周旋和斗争,获得了中国洲际导弹发射试验所需要的资料和数据,在最后的发射试验总攻阶段,又担任海上编队的指挥船和落区气象保障任务,并且成功地保障了刘道生、杨国宇等高层指挥员组成的海上指挥部的运行,成功地预报了5月18日的太平洋落区的好天气,为中国洲际导弹的诞生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任务结束后,海军为“向阳红五号”船记了集体二等功,为成功预报发射天气的许经林记个人二等功。这是“向阳红五号”船第二次荣立二等功。“向阳红五号”船的这个二等功,是当时海军为非战斗部队完成非战斗任务荣记的

1980年6月4日,国防科委和海军在上海海军大了欢迎大会。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在上海的叶剑英元帅接见参试人员代表时十分激动,他富有战略眼光地说:“这次试验的成功,大大加强了和平的力量,打击了侵略者的力量,为中国人民造福,为世界人民造福。”

1980年6月10日晚,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第一次发射运载火箭庆功大会。大会上,参加运载火箭首区和末区试验的代表都见面了,这里有火箭总设计师,火箭发射指挥员、火箭测控专家、导弹专家、雷达专家以及各种专业技术人员和指挥人员。党和国家领导人华国锋、胡耀邦、邓小平、***、陈云都参加了大会。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在庆功大会上激动地说:“你们的光辉成就鼓舞和启发一切想为四个现代化出力的人们,使他们开动脑筋想一想,如何才能脚踏实地为四个现代化作出更好的贡献;你们的成功还鼓舞和启发一切想为四个现代化作出贡献的领导干部,使他们开动脑筋想一想,如何才能更有成效地完成自己领导的部门、地区和单位的四个现代化任务。”

1980年6月15日,“向阳红五号”船的船长倪树森、政委侯华清和个人二等功荣立者许经林应邀参加了在海军机关大礼堂召开的第一次发射运载火箭总结大会。刘道生副司令员代表海上编队在会上作了总结讲话。

在谈收获体会时,他兴奋说:“海军建军1年来,除潜艇出过岛链外,其他舰船都在大陆沿海活动,未到过大洋……现在我可以自豪地说,南太平洋上已经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第一道航迹,这就标志着我们已初步具备了出远海、闯大洋的能力。”而这个能力,是1976年刘副司令员欢迎“向阳红五号”船第一次远洋归来时在广州珠江宾馆的大会上讲出来的:“向阳红五号”船是中国海军的先锋,是闯大洋的先遣队。“向阳红五号”船成为了海军的功臣、人民的功臣。

踏过了从南海到太平洋70150海里的惊涛骇浪,暗礁险滩,沐浴了太平洋67个日夜的毒日孤星,晓风残月,使倪树森、侯华清手捧着这荣誉时,有了一种特别的情感。

倪树森和侯华清都是由海军南海舰队第一批临时抽调到“向阳红五号”船上的管理干部。初来时,他们都是副职,一个是副船长,一个是副政委。第一次远洋后他们都相继升任到正职位置,后来又共同完成了四次远洋,这是维系中国国防尖端科技能否成功的远洋,是代表着中国海上力量冲出岛链走向世界的远洋,在全国和全军都有很高的显示度。他们来的时候,都是海军作战部队里优秀的基层军官,来“向阳红五号”都具有临时抽调的性质,他们的领导和他们自己一点也没有想到这个“临时抽调”会是10年的时间跨度甚至终生以此为业。但他们不后悔,甚至还很幸运。任务完成回到广州不久后,倪树森升任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副局长,侯华清升任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政治部副主任。

二、历史的端点

纵观中国文明史、中国科技史及中国海洋史,面对着我们面前的这片大洋,在“向阳红五号”船1976年进人之前,做过什么呢?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航海民族,据考古记载:中国5000年前出现了独木舟,000年前出现了木帆船。公元前00年至公元100年,中国沿海航线已经畅通,并开辟了通过朝鲜半岛到达日本诸岛,绕过中南半岛到达印度和斯里兰卡等航线。公元1世纪初中国人已把指南针应用于航海。著名的航海家有秦代的徐福,他多次东渡日本;唐代的鉴真和尚,为东渡日本展开了六次险苦的航程,最终到达日本;元代的汪大渊,二次下西洋并著《岛夷志略;明代的郑和,七次下西洋,完成了中国古代历史最伟大的航海。

从远古至明代,中国对海洋的征服,特别是远洋航海大为领先于西方。但是,也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中国的航海,大部分都在中国沿海航行,或者从中国沿海向西往印度洋航行,没有一次航海行动是进人到太平洋的,更没有横渡太平洋的探险活动。中国的航海史和海洋研究史直到0世纪70年代,“向阳红五号”船进人太平洋之前,与太平洋几乎都毫不相干,中国人对太平洋的探测、调查和研究几乎是一张白纸。“向阳红五号”船进人太平洋所用的图纸和航路指南资料,基本上都来自外文版的翻译资料,有的是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版的,有的是18世纪探险家库克测量出来的,有的海域没有任何版式的海图,干脆就是空白图作航行图,一张一张的“摸着石头过河”似的进人了太平洋。

但历史仿佛就是一个圆形广场,而人类文明的进步又仿佛是在圆形广场上导演的一场又一场的接力赛,今天是这个国家的代表队占上风,明天又是那个民族的代表队夺冠军,如是往复,生生不息。

“向阳红五号”船刚好是在库克开始真正的海洋调查00年后和英国“挑战者”号环球航行100年后进人太平洋进行科学考察的。这种历史差距中国人所幸的是,中国人就是中国人!中国战略武器的试验逼着中国的海洋科学提前进人了大洋,这也许是又一场新的接力赛的开始,“向阳红五号”船是第一批上场的代表队员!

“向阳红五号”船四次太平洋调查,与英、德等海洋国家的“挑战者”号、“流星”号海洋调查船相比,虽然不是大面积的环球性的海洋调查,其目的和结果也不在于建构新发现、新科学。但对于0世纪70年代的中国来说,有其独特的历史意义。

第一,它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有军事战略目的、在世界各大海洋强国军事上或明或暗地进行频繁干扰的高危险环境下进行的远洋调查行动。全过程直接牵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最高层领导的神经,涉及到军事、外交、安全、科技和海洋多个方面的十多个部委局,关系到中国的战略武器最终是否具有战略威慑,能否为实现世界和平和争取中国和平的建设环境起到应有作用的大局。它也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海洋军事战略行动中的最重大、最具风险,却又未费一枪一弹、未付伤亡代价的一次非军事行动。在此之前中国所有的海上军事征伐或防御,都是在中国近岸海域进行的,都是以巨大的伤亡代价为前提的。即使是郑和下西洋时打得最漂亮的锡兰山战役,也还是在近岸进行的,在付出了伤亡代价后才取得的。

第二,它是在一个完全没有远洋科学考察基础和经验的国家,又面对西方海洋强国层层技术封锁的国际环境下进行的。其“挑战”的勇气和实际面对的挑战和威胁,比英国环球航行的“挑战者”号过犹而无不及,比起同样进行太平洋洲际导弹靶场建设的苏联和美国、法国,在科技能力方面面对的挑战要强10倍甚至100倍。因而,“向阳红五号”船的四次远征和完的,红五号”船的成功,国家海洋局于1978年10月,提出了“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的号。

第三,它对于占世界14人,还没有来得及向远洋开启创造力的中国来说,“向阳红五号”船在大洋里获得的第一块锰结核、第一批水深和重力资料,作出的第一个台风预报,追测的第一例台风过境数据,试验的第一组远程通信电波,发现的第一个暗礁一向阳礁,测试的第一批深海仪器,试验的第一台卫星导航仪、第一台奥米伽导航仪,冲出岛链的第一道远洋航迹都具有历史的起点意义。后来的历史证明,中国的远程无线电通信、海洋调查仪器研制、深海大洋事业等正是从这里开始的。0多年来,我国的深海探测仪器,不断从仿效到研发,再到自主创新,初步建立起了以7000米深海机器人为代表的中国的先进深海科学事业,获得了太平洋75万平方千米海底多金属结核开发矿区;初步建立了我国独立的“北斗”卫星定位系统,远航舰船可以独立使用这个系统完成在太平洋的卫星定位;初步建立了我国的海洋卫星观测和应用系统,使我国现在对部分海洋和大洋的大面积水文气象考察,已不局限于考察船的直接考察了。更为可喜的是,中国的今天,一批又一批的“向阳红五号”船从与西方先进的海洋科技和航天科技竞争中,接过了历史的接力棒,向下一个终点冲去,这使中国的海洋发展又一次逼近世界前沿。

“向阳红五号”船五次远征太平洋主要贡献录:

1976—1978年,第一次为中国获得太平洋特定海区春夏秋冬四季地球物理和海洋环境资料,为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的全程飞行试验准确地选取了靶场。它是中国远洋科学调查发展的端点。

1976—1978年,第一次作为中国海军的先遣力量多次突破美国海军设置的第一岛链、第二岛链防线,并与美国、苏联、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海空军事力量在南太平洋博弈周旋,显示了中国海军的勇敢和智慧。它是中国海军力量远洋应对多国部队侦察骚扰的端点。

1976—1978年,第一次代表中国海军远航西太平洋、南太平洋,在校正更新大量旧式航海资料的同时,培养了一批高精尖的海军航海专业人才,为未来海军的远航积累了经验。它是中国海军远洋航海的端点。

1976年4月,第一次从太平洋1680米和1907米水深处,用深海抓斗,取得了地质样品,这是当年中国深海科学地质取样的最高记录,也是中国开展深海科学研究的端点。

1976年5月,第一次领先于世界追测到西太平洋强台风过境的资料,测到中心风力11级。决定和主持这项探险的是航次总指挥高文府、船长马荣典和气象分队长梁凤森。它是中国进人世界气象组织主持的全球大气试验和澳大利亚卡奔塔利亚湾季风试验的端点。

1977年,第一次在南太平洋土斯卡罗纳沙洲附近发现一个海图没注的新,10,航次和地专命名为“向阳礁”。这是中国有史以来在世界大洋发现岛礁并命名的端点。

1978年4月日凌晨,第一次在东经171度0分,南纬6度整,太平洋埃利斯群岛以西4784米的深海,获得了第一份锰结核样品。由于获得了这块“国宝”,中国在大洋方面对人类深海科学研究的贡献,在时间节点上至少提前10年以上。中国以此作为起点,获得了进人国际大洋科学先驱投资者资格,一步跨人了世界大洋科学研究高科技领域,它们与航天工程一样,都是大国角逐争夺地球最后空间的世界前沿。

1978年,第一次将普通探空气球,经过多项创新技术处理是后,放到59米高空,这是中国大洋高空探测的最高点。

1978年4月,远洋航行试验国产卫星导航仪和奥米加定位仪,其中国产卫星导航仪在进卫星导航仪故障的情况下,成功地完成了0区的测量定位。它是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科技创新、加速研制卫星定位系统一“北斗1号”的端点。

1980年5月15日,第一次运用四次远洋的气象探测和预报经验,在太平洋复杂多变的天气现象中捕捉到了5月18日一个难得的晴天作为中国首枚洲际导弹的发射日,成功地作出了发射前7小时的天气预报。这是中国大洋天气预报进人世界先进行列的端点。

1980年5月,第一次作为海上大编队的指挥部,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舰船混合编队的协同指挥行动,首次在多国海军干扰下,保卫了第一枚洲际导弹落区的安全,展示了中国海军的指挥能力、通信能力和综合科技水平。它是中国军队海上多兵种指挥和通信协同作战的端点。

1985年,许时耕撰写的《洋区高层异常和垂线偏差的计算与分析》一文,发表在英文版的海洋学报》上,这是中国的科学家第一次发表对太平洋的

三、魅力延展

一个时代一种事业已经结束了,另一个新使命又在酝酿生成。太平洋特定海域对于“向阳红五号”船来说,只是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的一个点,而向更广阔的海洋进军,则是中国要走向世界的一个面。

在“向阳红五号”船执行“718工程”任务期间和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它还完成过几次重大的任务,主要是:

1977年8月,正准备执行远洋任务的“向阳红五号”船突然接到邓小平的指示,立即赴东海进行大陆架调查,她和当年“实践”号海洋调查船一起首次对东海大陆架进行了重力、磁力和地质地貌的调查,发现并测量了冲绳海槽为我国东海大陆架的最边缘,为我国提出东海海洋划界的主张、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建立了重大功勋。

198年到1984年进行南海中部综合考察。

1987年,李立新继王书伦之后,担任“向阳红五号”船第四任船长,庞清继曾云风之后,担任第四任政委。从这一届起,一个新的“向阳红五号”船又出现在国际国内海洋科学舞台上。

1987年5月,在执行西太平洋中美联合项目的间隙,还根据联合国海底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关于在中国南沙群岛建立常年观测站的决议,对南沙群岛进行了一次较大范围的建站考察,考察了当时的永暑礁、六门礁、华阳礁、柏礁等,在永暑礁上竖立了中国第一块主权碑。

***年,“向阳红五号”船执行中美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合作调查和澳大利亚季风试验任务。此次任务除了在西太平洋收集了大量的海气相互作用的资料外,还与国际气象组织合作,在澳大利亚卡奔塔利亚湾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台风过境的全息观测,为全人类的气象事业作出了重要的科学贡献,对世界气象组织产生重大影响。

1990年,我国根据“向阳红五号”船考察的资料,在永暑礁上建立起了与国际海底委员会联网的南沙永暑礁海洋观测站,并首次派兵常驻南沙群岛守礁,有效地维护了中国在南沙群岛的海洋权益。

1990年,南沙群岛永暑礁海洋观测站建成后,国家海洋局与海南省联合组织了“向阳红五号”船对南沙群岛驻岛官兵的慰问和主权巡航。“向阳红五号”船到达了国家领土最南端的曾母暗沙,时任国家海洋局局长的严宏谟亲自在曾母暗沙抛下主权碑,这是中国的海洋调查船和政府部级官员第一次到达曾母暗沙巡航勘察,掀开了南沙群岛维护海洋权益的第一这时候的“向阳红五号”船已完全退去了军人的风采,没有了秘密的身份,去任何国家也不需另造一份海员证了。他们的真实身份也是国际通用身份,所有的调查项目也没有军事项目的神秘色彩,都是由中国科学家或者中国与美国科学家共同设计的。其项目实施目的,要么就是掌握全球特别是西太平洋海气的规律,了解厄尔尼诺、拉尼娜、台风等大气现象形成的海洋作用机理,解决世界性的科学难题;要么就是为了国家的海洋权益和海洋开发,解决国家性的科学难题。

199年,经历了太平洋无数风雨的“向阳红五号”船无声地退出南海分局调查船序列,灿烂而永远地消失在茫茫的大海上……

四、情景再现

199年后的一天,黄埔长洲岛的一个长者说:他前几天见到了“向阳红五号”船,还停在黄埔长洲一号锚地。可是他再次去看她时,却又不见了。他从此发现自己真的老了,有了幻觉。现在的一号锚地,已经移了位,水上白茫茫一片,全然不是当年的繁华。后来也有人传:在深圳蛇,在渤海的某个港看到过她的身影,那台从波兰巴黎公社造船厂安装上去的低速柴油机还在隆隆地响着。

不管人们是否出于幻觉感念,还是实景感知,对曾经在“向阳红五号”船甲板上战斗过的大多数干部和船员来说,他们只留下了一张照片。这张照片还是“向阳红五号”船1990年参加中美海相互作用合作调查任务进悉尼港时,由一位华侨从悉尼大铁桥上为“向阳红五号”船留下的。这张珍贵的留影不仅在澳大利亚各大媒体出现过,也长留在南海分局的宣传画册上,留在国家海洋局的宣传推介片上。除此以外,“向阳红五号”船当年执行“718工程”任务的所有辉煌,都尘封在国家的档案库里,一个“国家机密”的大红印章盖住了所有的好奇者。

无情的岁月在流失,“向阳红五号”船的人已散落四面八方。在“向阳红五号”船曾经停泊过的锚地,靠泊过码头,新的海监船重新辉煌。多数时候,谁也记不起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创造过的历史。

直到1999年国家公开奖励“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赵九章、任新民等一批两弹一星专家被国家授予“两弹元勋”功勋奖章,国家“两弹一星”工程陆续解密。00年“神舟5号”飞船绕地球飞行成功,媒体大量出版杨利伟等一批宇航员的传奇故事,国家“两弹一星”工程完全解密,作为“两弹一星”工程中的“导弹”一“东风5号”洲际导弹的研制过程、太平洋全程飞行试验过程也昭然若揭。

但是,“向阳红五号”船却因过早退出调查船序列,又经过几次辗转而使历史资料大量散失,大量的生动人物故事散落在全国各地,最后连作为实物考据的船体钢板、奖章奖旗、航海日志都不知去向了。只有当年鏖战太平洋的那些人还大多健在,他们有的是身居高位的海洋事业的行政领导,有的在地方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主持一方工作,有的仍然在海洋事业的第一线。更多的当年身居主要岗位的同志,已经退休甚至故去。然而在这些已界高龄的长者心目中,“向阳红五号”船仍然好像还停留黄埔长洲码头,她仍然在出海,去一个又一个大洋。

1991年5月9日,一场题名为《生命、摇篮、母亲》的海洋知识电视竞赛在“向阳红五号”船三舱甲板上举行,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等5个海洋单位参加了竞赛。中国海洋报广东记者站的徐志良、于琼和广东电视台的林建平联合策划拍摄了这个特别节目。当天,这个节目的电视新闻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晚间新闻播出。5月9日,这场海洋知识竞赛在广东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55分钟。这是“向阳红五号”船第一次在电视中亮相。

00年,一篇署名为李为华、徐志良的大通讯《1980,新中国最大规模远航》在《羊城晚报》和《中国海洋报》发表。

006年,六篇署名为徐志良,一万余字的通讯《远征无极海》在《中国海洋报1连续发表。

008年4月日凌晨,中央电视台《见证·亲历》栏目,以本书为创作蓝本,共分五集,每集半小时,播出了电视纪录片《绝密航程》。第一集《勒场选在太平洋》;第二集《首战太平洋》;第三集《再战太平洋》;第四集《太平洋里一个点》;第五集会战太平洋》。值此,“向阳红五号”这艘功勋船才得以重新出镜,再现辉煌。(未完待续)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章节报错

上一章 目 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热门推荐: 星汉灿烂 修罗武神 万相之王 我有一剑 陆地键仙 我只想安静的做个苟道中人 人族镇守使 从木叶开始逃亡 从长津湖开始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相关推荐:废土镇守府汉并天下伊甸园手记开局成为武侠世界的诡异我明明只想当龙套寒门武夫美好的异界生活从当男爵开始三国之我真不是诸葛卧龙本座的武侠长生路精灵之黑红训练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