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天下父母

关灯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小芳:小孩是真累,我们大人不敢说累。这是昨天我拉的表格,等我六十岁退休的时候,大宝才27岁,二宝才21岁,爸爸、公公、婆婆都八十多岁了。唉,累不累的,责任在,一刻不息。

小丽:你这是劝大家不要生二胎?[偷笑]

小芳:呵呵,有能力的,还可以要三胎![勾引]

小华:我的天呐!看了你打的表格,吓了我一身冷汗!啥时候才是个头啊?!

小芳:看表格还是很惊悚的,今天控制了下饮食,至少得活到六十岁啊!怎么也得看着二宝成年吧!

龙吟:为啥预设爸爸活100岁,婆婆活101岁?[呲牙]

小芳:呵呵,后两列表格一起拉下来的。

龙吟:确实惊悚。人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我单位里这几年长眠了好几个四十多岁的人![流泪]大家都悠着点,好好保养身体啊!

——第二天早晨七点

小芳:呃,又看见太阳了!

老三:新的一天,开冲!

小云:@小湘——我那个朋友是省立医院西院的。

小湘:嗯嗯,好残酷。

小云:@小华——我也在纠结,我不想孩子太累,没让他刷过题,也没给他报学习班,看他们同学整天刷题,上学习班,自己心里又打鼓。[捂脸]

老三:都一样的心态。最后还是被别人打败了,自己心虚了,从众了。

小芳:哈哈,一样一样的,原来最讨厌幼儿园小学化,结果发现幼儿园被父母自己抓起来的孩子,现在效果很明显。[捂脸]我们今年已经加了英语数学学而思。坐我背后的同事是海淀家长,她聊天我自动过滤,哈哈,不是一个世界的家长。西城的家长也是给孩子网课不断,二宝两岁就在家启蒙了,还帮我下载推荐我用伴鱼,我压根就没拿出来给二宝用,不是怕累着孩子,是怕累着我。[捂脸]每个家长都够拼的。现在全凭盲目胆大、懒惰来控制节奏,还有“孩子是普娃、比起孩子成就来说我更想让孩子心理健康”这样的认知来安慰自己。[呲牙]

小杰:是的,自己都累,孩子更累。

胖子:[河东省高等教育学会文件:关于举办第一届河东省生涯教育一体化论坛暨成立河东省高等教育学会生涯教育专业委员会的通知]

龙吟:胖子成专家了![强]

胖子:谢谢老二支持!学海无涯,适者生存。

小芳:刚一女同事来,把我教育了一通。孩子的数学英语就得抓,要链条式学习,不能断,像运动员即使有天赋,也得有训练,听得我都忘了还没去吃饭。[捂脸]

小宝:@小云——别让孩子刷题了,分数是高,但是丧失了他很多其他的能力。

小村:有条件和潜质就往死里练小号,没条件和潜质大家怎么高兴怎么来好了。别听专家瞎叨叨。所有教育理论都需要经济和社会基础,代表了不同阶层。

小芳:自以为懂教育的人,后知后觉经常被别的妈妈一通教育。[捂脸]

小村:我们的小号是不是需要很多能力?还是重点几项能力?那些能力培养多不如愿。做早期教育哄家长手里钱的理论很多,其他就不知道了。

小芳:嗯,很理性的分析。

小宝:所以,有时候得佛系一点,坚强一点。[呲牙]我们今年全校2019级高数期中考试,平均分62分多点,有些专业及格率50多,也就是说这个专业绝大部分都不及格。高数老师说扒开学生的嘴,想送都送不进去。老师们总结了一条原因:初中、高中,孩子们上的辅导班太多了,老师们把现成的知识点直接交给了学生,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到了大学要主动学习了,缺点就暴露出来了。

小村:这个是,不会自己学习,或者学够了。

小芳:@胖子——实在忍不住说一句,生涯教育根本就立不住,瞎折腾![捂脸]

胖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小芳:你做这个费这么多劲,专业成长,然后呢?还是专心工作,在家辅导孩子吧![捂脸]

小宝:到了大学成绩这样,对学生的打击是很大的。

小湘:还真是!

小娟:是的,不主动自发有效的学习,上学习班效果不大。自学能力强的孩子秒杀一切学习班。

小湘:但像我们这种自学能力不强的孩子怎么办呢?

小宝:呵呵,上辅导班吧!

小湘:初二了,还没想上呢![捂脸]

小宝:那就说明孩子培养得不错+你的心态比较好。

小湘:怕累着她。[捂脸]整天灌输身心健康快乐第一的理念。

小宝:最重要是培养孩子自学的能力。

小村:培养自学能力,难度太高啦!

小湘:有个学生高中数学很好,上大学后觉得高数太难了,他说相比大学高中竟显得轻松了。

小宝:稍微差不多的大学,理工科,都不是那么好过日子的,他们经常作业要写到12点左右。3-5%的降级率。也有淘汰。

小湘:看着别人家的孩子都在上学习班,自己偶尔也会心虚。[偷笑]

小娟:孩子能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就好办了。我们家的现在上六年级,目前也没达到我说的这种感觉。[呲牙]

小湘:太残酷了吧,要不还是让孩子学文?[捂脸]

小芳:基本没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每天就很晚了。回想我们自己,什么时候开始自主学习的?一般是上大学后吧!

小娟:两个假期是最好的时间。

小芳:也只有这段时间了,那时我们放羊了。

小娟:走在老师的前面,开学后作业也会轻松很多。

小湘:那前提得考上大学啊!我孩子语数外都不好。[流泪]小科倒是厉害!但中考基本只看语数外,高考也是语数外为主。

小芳:说得对,语数外学习更重要,在上大学前。我老公就是这样说服我给大宝停钢琴课的,如果没上一个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钢琴即使十级,也只能填在爱好一栏,不起眼。

小湘:嗯嗯。讨论讨论又回到原点了。[流泪]

小芳:嘿嘿!还不是你带的节奏?[捂脸]

小湘:哈哈哈!俺闺女随我,小科课下从不学,但考试很好。课下作业也只做语数外,但成绩不理想。但我们那时主副科都150分,我政史最好,还嫌生物地理都不高考呢![捂脸]俺闺女生不逢时啊![偷笑]

小华:乐器停了,娃真的解放不少。

小湘:真羡慕学乐器的孩子![强]俺闺女根本不学乐器。她现在初二了,坚持下来的只有舞蹈了。每周两次课。

小芳:嗯,是呀,我们也不用剑拔弩张地催练了。也解放了我。孩子喜欢,但不喜欢被布置作业练。现在就觉得钢琴好占地方啊,当时为了放它,扔掉了三个沙发,现在就想把钢琴扔了,没舍得,给小宝当玩具了。[呲牙]

小湘:钢琴当玩具,有钱人啊!

小梅:呵呵,我现在也深刻体会到,钢琴是亲子关系第一杀手了。我们还坚持着,主要是因为舍不得买钢琴花的钱。[捂脸]

小湘:刚想说把钢琴当玩具吧![捂脸]亲子关系比钱重要多了。你闺女不是挺积极主动来吗?

小梅:我现在就给她画饼了,坚持到暑假考完十级就解放了。

小芳:课更贵啊!半小时120元![捂脸]

小梅:主要是现在学习压力确实大,没时间。

老三:今天大家都有空啊,梅子好久不见。

小梅:我上班比较闲。都入坑了,大多数钱都花了,放弃更可惜。悲催的二胎妈妈。

老三:怪不得。我是二胎爸。

小梅:晚上没时间看手机,上班一看这么热闹,仿佛回到了大学时期。

小芳:在参加公司公益活动仪式,下午急救实操,现在不工作,闲聊。一会儿急救培训,休息时间,下午实操。

小鹏:大家都很心累啊!

小芳:下午实操的教练提前来了,在拍合影。@小梅——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断舍离啊![呲牙]

小梅:想不开啊,还没到走投无路的时候。[捂脸]

小芳:那就好好坚持,等得云开见月明。

小梅:不过费这么大劲学了,用处不大是真的。又不走艺术类专业。也就是个特长。

小湘:开发智力啊!健身健脑。

小梅:艺多不压身,只能这样安慰自己。

小芳:等到大学释放自己艺术细胞,吸引个好男朋友,未来还能指导她宝宝弹琴。[调皮]

小梅:芳芳总能想到最美好的事情,这么一说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呲牙]这样她就能体会到她老妈我督促她弹琴有多不容易了。

小芳:我嫂子就是这样培养她闺女的拉丁舞葫芦丝,说是上了大学就

能显出优势来了,哈哈!这孩子已经读了军校,想想优势有多明显吧!

小梅:这确实是软实力。

小芳:鸡血又足了吧?[偷笑]

小梅:呃,回去再灌输给孩子。我孩子比我还理性,她会说,首先要考上大学啊!这转一圈还是又回来了。我们这代家长普遍焦虑,孩子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时间有限,总是不够用。

小湘:理性随你。我们就缺乏理性。

小云:@小宝——从来没刷过,我就自我安慰:小学靠刷题刷出来的好成绩不一定长久。但有时候看着别人刷,也是在担心,怕自己孩子落下太远。唉!

小湘:现在的孩子都累。

小云:@小湘——我现在每年给大一新生上一次新生研讨课,每一级学生对大学的最初感受都是比高中还忙还累,睡不够。[捂脸]我都很吃惊,所有学生都说比高考还累,我知道现在大学确实不轻松,但没想到他们觉得比高三还累。

小梅:可能这就是好大学和普通大学的区别。好大学的学生目标都高远,为了实现目标需要付出的努力也就更多。

小宝:@小云——亲,不用吃惊了,事实就是如此。

小云:孩子们真不容易。[捂脸]

小湘:唉!是时代的问题。

小华:今天定跑操口号,隔壁的隔壁班又一次震撼到我。人家都是勇争第一、背水一战、所向披靡之类的,他们班是:“高三七班,出入平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得意]

小云:哈哈哈!这口号太帅了!

小芳:听了第一反应的急救课,感觉每个人都有必要学学,我们遇到问题真会用到,比如烫伤的场景,很多人都弄错了。比如遇到孩子流鼻血,该怎么办?仰头?举手?手指对勾?都错了!仰头可能因为血块倒流窒息。应该用手捏住两鼻孔,微低头,使用压迫止血法。

小梅:谢谢啦亲,我俩宝都是爱流鼻血的体质,每次流起来都手忙脚乱,这次学到方法了。

小宝:孩子长长就好了。

小梅:是啊,大宝小时候特别紧张,带着到各个医院去看,也没什么好办法,现在大了,基本就不流了。现在老二就淡定多了,还是经常流,但不那么害怕了。

小华:@小梅——我家大宝也是这种体质,冬天有了暖气经常喷海盐水。

小丽:请教一下各位关于孩子学钢琴的建议。

小芳:不建议。[偷笑]

小萍:遇到瓶颈期一定要坚持下去!考级前练到崩溃,考完就好了!我孩子是苦练型的,我同事家的天才型,听几遍就能弹,练几次就能过,超帅。现在我们转到他的老师门下,正准备比赛。

小丽:我们家是非天才,家长不能坚持。[捂脸]

小燕:看你闺女书法天才,好好培养。

小丽:书法确实不行,培训班厉害而已。正犹豫要不要买钢琴呢![捂脸]

小燕:上次那对联,你闺女写得多好啊!

小萍:看孩子是不是喜欢。

小芳:不如租个,我弟家的是租的,3年5千。你要的话,我给问问。

小丽:不用,租和买一样。

小芳:不练了,还回去就可以了,省得占地。

小云:需要二手琴找我。[捂脸]只用了一年,卡瓦依的。

小叶:我买的电钢,孩子学琴练琴用老师的钢琴,在家自己弹着玩用电钢,感觉也不错。[呲牙]@小丽——你家峻峻要学琴?

小丽:对,孩子不甚喜欢,想学架子鼓,我不想让他学架子鼓,太吵。

小叶:学架子鼓也不错,动感十足,孩子都很酷帅。

小丽:可是我受不了架子鼓啊!

小华:现在架子鼓练习不是那种。有哑鼓。

龙吟:唉!可怜天下父母心!发给大家一篇文章看看:

……………………

关于亲情,也许我们都错了(作者刘娜)

——“我,50岁,北大博士后,失联20年,母亲病危,拒绝回家,有谁看见我的伤疤。”

(一)

如果,你见过足够多的人,听过足够多的故事,阅历过不算短的人生,就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在中国,一个人,最痛的伤疤和最深的牵挂,都是家。

家庭和父母,兄妹和孩子,夫妻和责任,亲情和矛盾,离别和回归,伤害和治愈,几乎无人能够逃脱。

把家庭看得太重(不管是爱得太深,还是恨得太切),是中国人普遍都有的“病”。

只是,普通人的“病”,因缺乏流量,被掩盖在生活的泥沙下,成了鸡毛蒜皮或家长里短。

而特殊人的“病”,因自带光环,被推到公众的视野中,成了舆论热点或亲情话题。

比如,这两天,备受关注的“母亲病危,失联20年的北大博士后拒绝回家”的事件。

(二)

北大博士后事件,起源于江苏当地媒体的一次寻找:

病危的常州母亲郭巧娣,吸着氧气躺在病床上,晃动着枯枝般的手,对媒体记者说,在走之前,她最放不下的,是她50岁的小儿子——王永强。

1969年出生的王永强,出身底层,天资聪慧,自幼就是个学霸。

苏州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他考取了中科院的博士,后又在北京大学做了博士后。

1999年,王永强博士后毕业,和妻子一起出国。

据父亲王纪生说,出国的前一天晚上,王永强还给母亲打电话:“妈妈,为了工作的需要,明天我就要带夫人出国了,我过两年就回来看望你们。”

结果,这一走,20年杳无音讯。

父亲王纪生说,这些年,他和老伴都步入老年。老伴身体越来越糟糕,每天在家都哭着想儿子,说走之前要见儿子最后一面。

父母还拿出,王永强在读博士和做博士后期间,写给家里的信。这些一直保存的信件,仿佛证明了昔日亲情的温煦和畅通。

王永强的小舅舅说,王永强出国前,他赶到北京和外甥见了一面,受到王永强和妻子的热情接待,大家还一起吃饭合了影。

出国伊始,王永强还和家里报平安。但后来,就渐渐联系不上了。

半年后,家里人辗转找到王永强的联系方式,他态度极其冷淡,随后失联。

为寻找王永强的下落,父母找到他的老丈人,却被告知王永强已经和人家女儿离婚,“请不要再来骚扰”。

寒门贵子的王永强,缘何在远走他乡、遭遇婚变后,和家人失联?

他遭遇了不测,还是有什么难言之隐?

(三)

12月3日,在媒体传播和网友扩散中,王永强被找到了。

如今,他在美国亚特兰大工作。只是,听说家人正发动媒体找他时,他通过中间人传话“不要再找了”。

当被问及老母亲病危,是否会回来和老人见最后一面时,王永强只说了7个字:

“清官难断家务事。”

对于这个经由别人转述的回复,王家人收到后,也说了四个字:

“失望至极。”

寒门贵子,远走他乡,失联20年。母亲病危,亲人哀求,他却不见。

这个交织着北大学子和原生家庭、病患亲情和孝道伦理的话题,很容易被推上封面新闻和头条热点,让不同处境的人们找到自己的槽点和投射。

有人诅咒王永强“读了那么多书,却丢了良心”,有人讽刺“中国父母皆祸害”,还有人感慨“我不知道你经历了什么,所以我不劝你选择大度”。

更多的人是像我身边的两位朋友一样,认为这个反人性的事件,大概率不像媒体报道的那么简单,肯定有着不为人知的隐情。

菲茨杰拉德说:

一个成熟的人,是同时拥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还能正常做事的人。

所以,下面,我要谈谈另一个北大男生王猛的故事。

(四)

2018年2月,北大男生王猛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的新闻,引发全网讨论。王猛,是个化名。

或许说,它是所有出身寒门成为贵子,但被原生家庭所伤,至今都无法突围的所有孩子的统称。

在那封长达15000字的控诉信里,王猛说,他自幼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从小成绩就是数一数二,曾是四川某地的理科状元,考上了北京大学,就读的是最好的专业之一,本科毕业后考上美国排名前50的名校的研究生。

但,在这光鲜和荣耀的背后,是他一直疼痛滴血的成长:

从小到大,他连选择穿什么衣服的权利都没有,所有衣服都按照母亲的喜好来置办。

一切学习、生活,都由父母把控,他任何越出边界的行为,都会被阻止,遭到严厉斥责。

父母从不关心他的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对他在成长中的一

次次“求助”视而不见。

小学时,他因不会剥鸡蛋,遭到同学取笑,亲戚群嘲,父母在场,却无动无衷。

高中时,他向父母反映自己调座位后身边环境变糟,竟遭到了父亲的打骂:“你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凭成绩好?”

毕业后,他决定出国读研,父母的“关爱”如影随行,安排“老朋友”照顾他。他与这位“老朋友”合不来,父亲却依然要求他学会跟有问题的人交往。

为彻底摆脱父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与“家”彻底告别,不再主动联系家人,不回复父母的任何信息。

王猛是一个符号。

“如今,而立之年,我依然内心敏感,不善交际,犹如一个情感上的孤儿。”

王猛说,长久以来,他都是家庭肆意操纵的受伤木偶,亲子冲突厮杀的受害证人,父母拿去炫耀的道具面子。

唯有和父母决裂,他才能做他自己。

只是,面对他的控诉,他的父母又是怎么说的呢?

(五)

“真搞不懂,他为何要揪着过去不放?”

在王猛的父母看来,儿子从小学到大学,都很正常,有什么问题都会和他们交流,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抗争。

甚至初到美国时,还主动和父母说自己的情况,但不知为何,渐渐地,他就不和家里联系了。

父母分析了儿子王猛和家里冲突的几个转折点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但凡儿子情绪爆发最激烈的时候,都是他到一个新的环境中,遭遇不顺的时候:

比如,初到北大时,碰到比他更优秀的人;毕业后,工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高大上;到美国就业读书后,遭遇一系列歧视,去看心理医生。

“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还把什么问题都迁怒于我们,我们做错了什么?”

父亲老王委屈地说。

已经成年,仍突围不了原生家庭的孩子;已经衰老,却无法靠近亲生孩子的父母。

从王永强到王猛,从北大博士后到北大毕业生。

除掉这些极端事件的概率,摘掉“北大”“状元”“博士后”“留学”“出国”的标签,这一场又一场的亲情战争内核,其实一直也在我们生活中上演。

只是,没有被报道罢了。

(六)

因为工作关系,我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大量倾诉,关于亲生父母和原生家庭,关于童年治愈和亲情之痛。

在我看来,不管是王永强还是王猛,不管是江苏的王家,还是四川的王家,不管是新闻里的北大毕业生,还是现实中我们家门口的技校毕业生,都不免囿于血脉和亲情、养育和期待、孝道和纲常,陷入这样5个误区:

①我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面子。

为什么看似越优秀的孩子,越容易和父母决裂?!

是他们读书读坏脑袋了吗?是他们行走名利忘了爹娘吗?是他们自己有本事嫌弃父母愚昧了吗?

不是的。

除了舆论爱炒作名校毕业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走出去的孩子,特别是底层出身的孩子,来到钢筋水泥、人才济济、竞争激烈的丛林社会后,几乎每个人(其实就是每个人),内心都发生过激烈而动荡的战争。

战争中,个别人挺不下去,倒下了。

大部分人,挺过来后,在自卑中重建信心,在受伤中学会自愈,也开始审视源头和出身,走上治愈和救赎,进而确定:

自己以前所承受的、经历的、遭遇的,不少是错的,或者是需要反思的。

每个人都不是父母的期待和面子,而是自己的主人和里子。

但,仍停留在故土的父母,依然生活在一成不变的认知和桎梏里,将走出乡村、小镇和小城的孩子,看作自己的荣耀和附属。

父母的这种期待,在孩子远走他乡、沟通不畅、遭遇坎坷、甚至走投无路时,是无形的压力。

甚至,让一些孩子,在无法自处中,产生深深敌意。

走出去不愿被控制的孩子,和留在家很难成长的父母,他们是亲人。

但他们的认知和灵魂,早已归属两个世界。

这是很多亲情之殇的导火索。

②你是我的父母,不是我的主子。

如果说,在汉字中,哪个字最沉重,我觉得是“恩”。

“孩子就是要报恩的;父母养了你,你就要报恩的;父母对你是有养育之恩的。”

这些老话,都是对的。但对的道理,也是需要辩证看待的。

不少封建家长式的父母,高高在上地一直给孩子灌输“我养了你,你就要报答我”的观点。

这样的结果是,让他们的孩子,要么一辈子活在负罪感里,不得舒展;要么一辈子活在逆反中,视父母为灾难。

这些父母,从不觉得:

生养孩子是我自愿的;孩子来自我,但不是我的附属;我真心爱孩子,孩子是会感觉到的。

但,他们的孩子,在成长中逐渐明白:

真正的爱,不是你一遍遍以恩人的姿态,强求我回报你。

养育之恩,不必说,应记得。

所以,我们生活中,就经常上演这样的镜头——

父母:“你别给我丢人了!”

孩子:“我只想做我自己!”

父母:“老子养了你,你就要听老子的!”

孩子:“谁让你生我的?你和我打招呼了吗?”

父母:“你太没有良心了!”

孩子:“都是你教的,你从来没有爱过我!”

养育,不是一场索取回报,而是一场相互滋养。

我们不打招呼地把孩子带来这个世界上,就要爱他如初。父母不辞劳苦地把我们养大成人,我们就要爱他到老。

前提是,我们在真正地爱,而不是控制。

这是大多亲情战争的悲痛点。

③我是你的亲人,不是什么完人。

如果,有一面镜子,能窥见每个家庭,我们终将发现,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没有优秀完美的孩子,没有从无冲突的亲子关系,也没有从不争吵的亲情。

为什么,出身大致相同的人,有的幸福好运,有的命运多舛?

除了运气,很大程度上,是我们有没有成长。

成长,不是接纳父母犯的错,不是原谅父母留的伤,不是把自己伤痕累累的出身,美化得金光闪闪,也不是对自己糟糕的过去,感恩戴德。

成长,是我们不拿父母的错误惩罚自己,不在憎恨中毁掉自己的一生;

成长,是我们看见父母的问题,知道原生家庭的伤痛,所以最终选择勇敢突围;

成长是,我们用一路努力,把内心的阴影小孩一步步带到阳光下,让快乐和美好越来越多,让明亮和丰盈越来越多,多到足以穿透过往岁月的黑暗,并最终学会放过自己。

成长是接纳自己。只有接纳自己,才能创造世界。

这是突围原生家庭的必经路。

④我们是一家人,也是两个人。

亲情最大的问题,就是浆糊心理下的边界问题。

你是我的孩子,所以,你得听我的;你是我的父母,所以你得对我负责;我们是一家人,所以还分什么你和我。

这些认知,都是把对方当作附属,而从来看不见一个独立的人。

当那些被父母当作面子的孩子,把父母视为仇人,一二十年不愿相见。当那些被孩子坑到老的父母,忍无可忍,将孩子告上法庭,我们终将明白:

尘埃落定,泥沙退却,往事如烟,我们最终要看见的,是一个鲜活的人。

我们让那个人对他自己负责,我们在放手中让那个人做他自己,我们在尊重中让那个人忠诚于内心,我们之间,才有爱可言。

这是一切亲情矛盾的爱之道。

⑤我爱你,所以我强大了自己。

心理学上有句话说:

那些捋不顺和父母关系的人,其实很难过好这一生。

这句话的深意,并非让每个人向父母缴械投降,而是说,生命是一场因果,无法厘清源头的人,也很难圆满余生。

厘清和父母的关系,就是因为看见自己的来路,知道自己受过的伤,吃过的苦,作过的难,遭过的罪,所以学会了好好爱自己。

在这深深的爱里,你觅得平和与柔韧,理性和慈悲,舒展和成长,勇敢和自信,进而去爱他人,爱世界,爱众生。

然后,强大起来的你自己,站在一个春暖花开的高地,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树,默默引领你的孩子:

我爱你。所以,我允许你是你自己。

我爱你。所以,我要做好我自己。

我爱你。所以,我们不会辜负这场相遇。

我爱你。所以,如果有来生,我还要如是爱你。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和原生家庭征战的人。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章节报错

上一章 目 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热门推荐: 星汉灿烂 万相之王 我有一剑 我只想安静的做个苟道中人 从长津湖开始 从木叶开始逃亡 陆地键仙 修罗武神 人族镇守使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相关推荐:总裁的闪婚小娇妻清歌荀令[三国]玄幻:我有一座万古魂冢武震江山思念知音